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.sf999.Com

首页

   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,王府属杜如晦、记室房玄龄、虞世南、文学褚亮、姚思廉、主簿李玄道、参军蔡允恭、薛元敬、颜相时、咨议典签苏勖、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、军咨祭酒苏世长、记室薛收、仓曹李守素、国子助教陆德明、孔颖达、信都盖文达、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、典籍,当时称之为"十八学士"。

      李世民为秦王、天策上将的时候,就特别注意招揽人才,作为自己的谋士、智囊。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说:“于时(武德四年)海内渐平,太宗乃锐意经籍,开文学馆,以待四方之士。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。每更置阁下,降以温颜,与之讨论经义,或夜分而罢。”又《儒学列传》说:“给五品珍珍膳分为三番更直,宿于阁下。”十八学士是:杜如晦、房玄龄、虞世南、褚亮、姚思廉、李玄道、蔡允恭、薛元敬、颜相时,苏勖、于志宁、苏世长、薛收、李守素、陆德明,孔颖达、盖文达、许敬宗。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作《秦府十八学士》图像,学士之一褚亮写赞语。被选为学士的,非常荣耀,当时人誉称为“登瀛州”(神山名,仙人所居)。

      杜如晦:少英爽,喜读书,以风流自命。隋时曾补滏阳尉,弃官去。李渊平定京师,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,徙陕州总管府长史。从秦王征伐,常参与机密。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,兼文学馆学士。与房玄龄等谋划策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助李世民夺得帝位。后任兵部尚书、检校侍中兼代吏部尚书,进位尚书右仆射,为唐初名相

    image.png

      房玄龄:熟读典籍,善作文,工书法。年十八,举进士,授羽骑尉,校雠秘书省,补隰城尉。唐兵入关中,归李世民,任秦王府记室(掌文书起草)。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,文学馆学士。他辅助李世民经略天下,每攻占一城,各将领争先抢取财物,唯独玄龄留意收集人才。在参与“玄武门之变”秦王即帝位后,任中书令,进尚书左仆射。监修国史。为相十五年。史称“玄龄善谋、如晦善断,当世语良相,常称房、杜”。

      虞世市:幼时笃志勤学,作文、书法俱优。隋炀帝时,任秘书郎,迁起居舍人。归唐后,为秦王府参军,转记室,与房玄龄对掌文翰。太宗即位后,任著作郎、兼弘文馆学士,迁秘书少监、秘书监。每与唐太宗商榷古今政体,借以规谏,甚为太宗崇敬。太宗称赞他有五绝: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词藻、书翰。

      褚亮:幼聪明好学,博览群书,善作文,喜交结名贤。入隋为东宫学士,迁太常博士。李世民闻褚亮名,延授秦王文学。秦王每有征伐,常侍从。太宗贞观元年,为弘文馆学士,后进授员外散骑常侍、通直散骑常待等。其子褚遂良,官至中书令。

      姚思廉:父为史学家,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,勤学寡欲。陈时为扬州主薄,入隋为汉王府参军,唐初授秦王文学,不久引为文学馆学士。贞观初,迁著作郎,弘文馆学士。受诏撰梁、陈二史。思廉在其父遗稿的基础上,采集他书,成《梁书))五十卷、《陈书》三十卷。后官至散骑常侍。

      李玄道:隋时为齐王府属。李密占据洛口,引为记室。李世民召为秦王府主薄、文学馆学士。贞观元年,迁给事中,后外任幽州长史、常州刺史。为人正直,在职清简。

      蔡允恭:善缀文,隋时历任著作佐郎、起居舍人、内史舍人。李世民引为秦府参军兼文学馆学士。贞观初,任太子洗马(掌图籍),不久致仕,有集十卷,又撰《后梁春秋》十卷。 薛元敬:武德中,为秘书郎。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,兼直记室,文学馆学士。世民为太子时,任太子舍人,专掌文翰,不久卒。

      颜相时:颜师古弟,武德中为秦府学士。贞观中迁谏议大夫,有谏臣之风。不久转礼部侍郎。 于志宁:隋末为冠氏县一长。李世民为渭北道厅军元帅时,召补记室。世民为秦王、天策上将时,授于志宁天策府从事中郎,兼文学馆学士。贞观三年,迁中书侍郎,散骑常侍,行太子左庶子。撰《谏苑》二十卷。后兼太子詹事。李治为皇太子,复拜太子左庶子,迁侍中,监修国史。高宗时拜尚书左仆射。曾参与编撰各种于补令、礼典。

      苏世长:隋时任长安令,迁都水少监。武德时任谏议大夫。后历职陕州长史,天策府军咨祭酒、文学馆学士。贞观初出为巴州刺史。

      薛收:薛道衡之子。隋大业末举秀才,固辞不应。经房玄龄推荐,李世民召见,授秦府主蒲,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。檄书露布(不加检封的文书),多出于薛收之手。后迁天策府记室参军。武德六年,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。

      陆德明:陈时任国子助教。隋场帝时为秘书学士,迁国子助教。李世民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。不久补太学博士。贞观初,拜国子博士。撰《经典释文》三十卷,采集汉、魏、六朝音切及i备家训话考证斟酌而成。另撰《老子疏))十五卷,《易疏》二十卷。

      孔颖达:少读经书。隋大业初,举明经高第,授河内郡博士,补太学助教。李世民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。武德九年,提升为国子博士。贞观初,转给事中。后历任国子司业、太子右庶子、国子祭酒。曾与魏征等人撰写隋史,又奉命与颜师古等撰《五经正义》一百八十卷,成为经学注疏的“定本”,科举考试经学的准则。

      盖文达:博涉经史,尤明三传。武德中,授国子助教,李世民召为文学馆直学士。贞观十年,迁谏议大夫,兼弘文馆学士。十三年,授国子司业。十八年,授崇贤馆学士。

      许敬宗:隋时举秀才,授淮阳郡司法书佐。后入瓦岗军,李密以为元帅府记室。世民召补秦府学士。贞观八年,授著作郎,兼修国史。迁中书舍人。十七年,修武德贞观实录成,暂任检校黄门侍郎。李治为太子,迁太子右庶子。十九年,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,高宗即位,为礼部尚书。永徽三年,入为卫尉卿,加弘文馆学士,兼修国史。六年,拜礼部尚书。因力主武则天为皇后,升侍中,监修国史。官至中书令、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(即同中书门下三品),与李义府同掌国政,是武则天的重要信臣。

      唐太宗即位后,改门下省的修文馆为弘文馆,置于正殿左侧。于弘文殿收藏四库书二十余万卷。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、褚亮、姚思廉、欧阳询、蔡允恭、萧德言等,以本官兼学士。“令更日宿直。听朝之暇,引入殿内,讲论经义,商略政事,或至夜分乃罢。”(《儒学列传》上)虞世南、褚亮、姚思廉、蔡允恭等都是原文学馆学士,欧阳询、萧德言则是新增的。欧阳询是著名的书法家,隋时官太常博士。入唐,任给事中。武德七年,奉命与裴矩等撰《艺文类聚》一百卷。贞观初,官至太子率更令(掌礼乐、刑罚等事)、弘文馆学士。萧德言博涉经史,尤精春秋左氏传。贞观中除著作郎,兼弘文馆学士。后拜秘书少监。唐制,五品以上曰学士,六品以下悦直学士。

  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    ...查看更多

       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建立世间少有的太平盛世,人民生活富足安康?人们把他的统治期间的丰功伟绩称颂为贞观之治,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懂得身上肩负的责任,没有哪个皇帝拥有如他一般无与伦比的治国才能,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拥有更强的洞察世事真相的能力,他是贤能皇帝的模范,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顶峰。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明君王,给中国上下五千年增添了美好的一笔。

        李世民能够成就大业,与他的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,若是只凭李世民,即使再聪明,武功再好,是不可能坐上最终的皇位的。而从晋阳起义一直到李世民登上皇位,能让李世民仕途一路平坦,离不开他的智囊团,遇到难题时,他们都会各出计策,李世民只是赢在了他本人个性不故步自封,善于采取他人的意见而已。

        智囊团之一——杜如晦,纵观李世民从起义到完成自己的贞观之治,杜如晦可谓是贡献了巨大的贡献,殊不知,二人初见面时发生了不快,起初,因李世民是武士出身,所以他更重视武将,而轻视文将,杜如晦就是其中之一,当程咬金,秦叔宝和杜如晦一同去面见李世民时,李世民故意冷落了杜如晦,若非房玄龄一再要求李世民去请罪,李世民怕是就要失去了一名他以后非常依靠的智囊了,李建成要害李世民时,当所有人都哑口无言时,玄武门之计是杜如晦提出来的,并被李世民立马采纳,并取得了不小的战绩,别人的建议李世民还会自己思量一番,而杜如晦的建议李世民基本都会立马采纳,这就是君臣之间的信任吧。对于突发的许多难题,他总能立马分析出事情的利弊,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,而且杜如晦多才多艺,通晓医术,也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际,小编觉得,幸亏李世民没有错失这么一位行走的智囊包,否则会抱憾终身吧!

        智囊团之二——魏征,魏征曾经是李世民的敌人李建成手下的谋客,几次李建成想要置李世民于死地也都是因为魏征的建议,虽然建议大都很奸诈,但却对李建成很有帮助,李世民也早已非常欣赏魏征的才能,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不在乎以前魏征的所做的那些龌龊之事,屈身去邀请魏征加入自己的帐下,魏征虽然以前是前太子党羽,李世民却一点都没有因此心存芥蒂,魏征的建议他都悉数采纳,当魏征申请去剿灭反叛的李瑷时,李瑷和魏征相熟,且以前同为李建成做事,李世民并没有担心他会趁机与李瑷合手对付自己,而是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了他。小编认为,这便是一位千古明君的用人品质——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!

      image.png

        智囊团之三——房玄龄,从晋阳一直追随着李世民,为他提意见,他是他的第一个智囊团,为他提计策,为他寻觅能人,为他鞠躬尽瘁,房玄龄是一个非常大度的人,他自知杜如晦的能力略比自己强,于是毫不犹豫地介绍给李世民,并强烈要求李世民将杜如晦请入门下,从此两人合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,为李世民的大业铺平道路。

        智囊团之四——尉迟敬德,虽然没有房杜二人及魏征的计谋多,却因心思细腻,在各个重大战役中救了

        李世民很多次,并能及时看出一些李世民看不出的端倪和一些心思歹毒的人,然后及时告知李世民,并建议李世民多加注意这些人。尉迟敬德一心一意地给李世民做事,毫无二心,小编认为,李世民能觅得这样一位佳人,这是李世民的福气。

        正是因为这些智囊团,才成就了最辉煌的李世民,因为每个时期有他们的陪伴,李世民的仕途才能一路这么平坦,小编觉得,若是没有这个智囊团,也许就没有闻名历史的李世民,更不会有千古名君李世民。

    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      ...查看更多

         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,王府属杜如晦、记室房玄龄、虞世南、文学褚亮、姚思廉、主簿李玄道、参军蔡允恭、薛元敬、颜相时、咨议典签苏勖、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、军咨祭酒苏世长、记室薛收、仓曹李守素、国子助教陆德明、孔颖达、信都盖文达、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、典籍,当时称之为"十八学士"。

          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, 即为《十八学士写真图》,褚亮题赞。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"登瀛洲",后人有所谓"十八学士登瀛洲"。

        image.png

         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"文学馆",收聘贤才,以杜如晦、房玄龄、于志宁、苏世长、姚思廉、薛收、褚亮、陆德明、孔颖达、李玄道、李守素、虞世南、蔡允恭、颜相时、许敬宗、薛元敬、盖文达、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。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, 即为《十八学士写真图》,褚亮题赞。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"登瀛洲",后人有所谓"十八学士登瀛洲",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,后人因此画有《十八学士弈棋图》。

          唐玄宗开元时,于上阳宫食象亭,以张说、徐坚、贺知章、赵冬曦、冯朝隐、康子元、侯行果、韦述、敬会真、赵玄默、毋煚、吕向、咸廙业、李子钊、东方颢、陆去泰、余钦、孙季良为十八学士,命董萼画像,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、表字、爵位、籍贯等。

          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,以幕僚拓跋恒、廖匡图、李弘皋、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,号称"天策府十八学士"。《资治通鉴》二八二卷载:"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,置护军都尉、领军司马等官,以诸弟及将校为之。又以幕僚拓跋恒、李弘皋、廖匡图、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。"

          唐武德九年(626)六月三日夜,秦王李世民带兵入玄武门,诛幼弟李元吉,杀皇储李建成,废长夺嫡,入主东宫。这就是震古慑今的玄武门之变。这样的大手笔并非李世民的个人智慧所能书写,秦府十八学士为此宵衣旰食、匍匐案头,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。武德三年,秦王平定王世充归来,高祖一时高兴,"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,设天策府,置官属",李世民抓住了这个机会,开文学馆,延纳当时英俊,秦府十八学士应运而生。十八学士的人员构成很有代表性:心腹谋士,如杜如晦、房玄龄;儒士学者,如陆德明、孔颖达;能对李渊产生影响的,如苏世长、颜相时;代表地方宗法势力的,如士族首领李守素。这些人多数是隋朝旧臣,或出于洛阳王世充的旧部,如今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。李世民是个舍得投资的人,除了食有鱼、出有车,十八学士一律配享五品俸禄,又命当时的著名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,"藏诸凌烟阁,留待后人看"。这一段风流闲散的日子并不长久,李世民跟他们谈论了一阵子文史,研讨了几次经籍,很快把"争嗣"的主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面。李世民习惯于"夜办公",常常是闻鸡即起、深夜问计,十八学士只好"更日值宿",以应人主的不时之约。这些人中间,数司勋郎中杜如晦、考功郎中房玄龄最得倚重,房"善建嘉谋",杜"临机能断",王朝马汉,一哼一哈,在李世民篡嗣夺嫡的斗争中数出奇计、力挽危局,立下了盖世功勋。

        image.png

          玄武门兵变不久,李渊逊位,李世民新登大宝,开创了余响千古的贞观之治。新时代来临了,大唐官僚制度开始了新的运作,十八学士的最后出路成为唐太宗心头的一块难解之结:弑兄夺位不是一段光彩的历史,倘若皇帝原是一个偷儿,大臣又是偷儿的帮凶,那么万民之口流蜚成川,岂非洪水滔滔?皇帝有夜间磨牙的习惯,股肱大臣却是曾经睡在床铺对面的兄弟,那么"天颜既凋",天威焉存呢?--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种贾雨村式的阴暗心理消耗了李世民的大半聪明。

          李世民史称"英主",搞平衡术也是别出心裁。至贞观二年,十八学士全数加官封爵,房玄龄、杜如晦位列尚书省左右仆射,其尊荣显贵,极一时人望。非常蹊跷的是,他竟在身边安插了一个李建成的旧臣,特许他参知军机、风闻言事,每有奏议,"辄和颜嘉许"。此人就是历史上享有"直臣"之誉的魏征。李世民的黑哨一吹,十八学士看到了一张醒目的黄牌:大碗喝酒、大块吃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夹紧屁股做人吧,可别让魏征逮住了你的尾巴!秦府文学馆鹄立在初唐的斜阳西风里,阶前碧草,凋尽了昔日的芳华。贞观三年冬,杜如晦抑郁而死。房玄龄兔死狐悲,怀旧伤情,佝曲的背脊从此就没有挺直过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,房玄龄用了毕生的精力参与着、维护着、奉献着,但要论起治国的政绩,竟是"游龙过江,无迹可寻"。房玄龄是聪明的,长期以来混迹政坛,惯看水生风起、云卷云舒,他是懂得一点黄老谦退之术的,宁可做缩头乌龟被人遗忘,也不愿稍露"圭角"使人心生怵惕。无声无臭的日子飞快地过去,房玄龄的国史编修初见成果,他临深履薄的政治生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。贞观十年,李世民违背祖制强索《太宗实录》御览,战战兢兢的房玄龄只能放弃原则,把武德、贞观两代的"起居注"呈送御前。李世民翻阅细目,一眼就看到了"玄武门之变",不禁雷霆震怒,指着房玄龄的鼻子大发天威:"狂奴故态!何欺吾太甚也!"房玄龄铩羽回乡。自此,十八学士的身价一落千丈。

          贞观十二年,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遭太子李承乾刺杀。于志宁侥幸未死,称病不朝。次年,他的母亲去世,解职丁忧。三年期满,他的父亲病故,继续丁忧。贞观后十年,能说会道的于志宁竟没有上疏言事的记录,他的话语功能完全丧失了。十八学士中,李守素是闭口不谈政治的谱牒专家,他在山东世族里有相当的号召力,当初李世民把他请进文学馆多半是出于"统战"的需要,现今江山已定、天下大治,"统战"的事情搁置一边,他就被遗忘在淼如烟海的谱牒文献里。贞观十二年,李守素受命重订《氏族志》,李世民了无意趣地审阅着志稿,发现山东李姓竟列于皇族同姓之前,鼻孔里哼了一声,按下奏表,再无下文。翌年,李守素一连三个月没有领到薪俸,感觉到秋凉渐浓,寒流袭至,旋即交了一份辞呈,灰溜溜地卷起铺盖走人了……十八学士平静地退出了初唐的政治舞台,就像风扫落叶,了无痕迹。

          这中间,惯于"面刺君过"的魏征始终保持着沉默,也许魏征的存在,仅仅是初唐政治的一种特殊需要--贞观十七年,魏征刚刚去世,唐太宗就把他的墓碑给掀翻。

      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        ...查看更多

          根据题目就能想象得到他的彪悍,这人确实非常了不起,是唐朝18学士之首,凌烟阁排名也非常的靠前,与房玄龄简直绝配,历史上最著名的“房谋杜断”中的杜就是他了,他就是杜如晦

        image.png

          他祖上都是周朝高官,隋朝取代周朝后,他的爷爷做了隋朝的工部尚书、义兴公,他老爹是隋朝昌州长史,他年轻的时候非常的聪慧,长大后,成了隋朝后备官员,上层非常赏识他,先给他一个小官当,让他下下基层,可是他没多久就辞官不做了。

        image.png

          后来李渊闹革命,他投奔李世民,在那里发挥了他的专长,成了李世民的高参。后来李建成觉得李世民威胁自己的地位了,就想方设法把李世民的帮手往外调,调了许多的人,李世民慌了,可房玄龄却说没啥问题,只要别把他调走就OK,他能洞察事理,有王佐之才,你现在作为藩王,没有人才可用,将来想要经营四方,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。于是李世民向老爹求情,这个杜如晦别调走了。

          再后来,杜如晦随同李世民南征北战,先后收拾掉薛仁杲,刘武周,窦建德王世充等等军阀。李世民之所以能将这些反王一一清理,就是因为有杜如晦参赞军事,为李世民运筹帷幄,判断军势。所以杜如晦的功劳是很大的。

          再后来,杜如晦与房玄龄又帮着李世民筹划兵变,最终李世民登基为帝。李世民任命其为蔡国公,后来唐朝的一切大的政事都有他的参与,他与房玄龄是一对黄金搭档,房玄龄诡计多端,而他决断非常果断,英明,大唐盛世有他的一份功劳。

        image.png

          贞观四年,杜如晦病重,李世民让他带薪休假,并且四处寻找良医为他诊治,最后也没挽救了他的性命,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,三天不能处理朝政。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。贞观17年,他让阎立本画像,杜如晦位列第三(第一位长孙无忌,第二位李孝恭)。

      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        ...查看更多
        贞观十二年,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遭太子李承乾刺杀。于志宁侥幸未死,称病不朝。次年,他的母亲去世,解职丁忧。三年期满,他的父亲病故,继续丁忧。贞观后十年,能说会道的于志宁竟没有上疏言事的记录,他的话语功能完全丧失了。十八学士中,李守素是闭口不谈政治的谱牒专家,他在山东世族里有相当的号召力,当初李世民把他请进文学馆多半是出于"统战"的需要,现今江山已定、天下大治,"统战"的事情搁置一边,他就被遗忘在淼如烟海的谱牒文献里。贞观十二年,李守素受命重订《氏族志》,李世民了无意趣地审阅着志稿,发现山东李姓竟列于皇族同姓之前,鼻孔里哼了一声,按下奏表,再无下文。翌年,李守素一连三个月没有领到薪俸,感觉到秋凉渐浓,寒流袭至,旋即交了一份辞呈,灰溜溜地卷起铺盖走人了……十八学士平静地退出了初唐的政治舞台,就像风扫落叶,了无痕迹。
        更多
      1. 相关专题
        相关新闻